清朝后期为什么选择退位,而不退出关外建立新政权
(资料图片)
结束原来的统治权力还是换个地方从头再来,这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疑惑的问题,也是当时满清首先丞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次满清的失败,也与其当时的闭门造车有关,不能及时了解国外实力变化以及思维的束缚有关。结果就是让跟整个国家跟着闭关修行,缺乏交流的大清已经逐渐与世界主流背道而驰。因此就算退出关外建立新权,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并且退到关外也有诸多风险要考虑。退居关外的风险:成则名垂千古,败则被赶尽杀绝就拿摄政王载沣来说,尽管退休了,但他对于大清的事务不能置之不理,而小皇帝溥仪当时并不能担此重任。
摄政王的顾虑太多了,面对国内复杂动荡的形势,他甚至找不清哪个是敌,哪个是友,只有利益上的往来才最为真切。退居关外建立政权也并非不可以,亲皇派、保皇党也并非没有,东北的总督赵尔巽就是典型的拥皇一族,也支持当时的满清政权在关外建立自己的政权。对于权力的渴望,远有人比满清更着急即使满清想退回关外,也有人支持,但始终当时的国内多股势力交杂,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满清这样的决定,最稳妥的当然是退位。
袁世凯也是有政治野心的,他们也绝不会任凭满清为所欲为,让谁继续当皇帝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当上皇帝,也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就拿当时日本人让溥仪独立伪满洲帝国,并不被国内群众看好支持,今晚后来袁世凯当了100多天皇帝,但他这样的想法也印证了许多当时军阀头目的想法满清的被逼退让,并没有完善充足的准备习惯了在中原大地的生活,这么多年来的历史积累,也让当时的满清皇族找到了极强的归属感,当时蒙古族占领中原,许多汉人只有被压榨和剥削的命运,高管管理阶层通通是蒙古族。
尽管满清对于汉人的官职晋升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但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让满清和汉族几乎达到融合的临界制高点。曾经的满族掌权,后来也逐渐被汉族人取而代之,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也一天天沦陷了。关外俨然成为了汉族人的天下,显然不是满清的栖身立命之所历史上有关于闯关东的传说故事也在坊间层出不穷,就是确实有这样的人口迁移,汉族人大量来到东北繁衍生息,即使满清来到这里,也找不到多少曾经的归属感了,完全沦陷在中原温柔乡。
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做支撑,曾经强大的旗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血性,开创一份新的基业难上加难!反对的声音有之,但远不及追求安逸的呼声高昂就在落寞的清王朝与民国政府,即将签署协议和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小插曲:有一位亲王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也拒绝和谈。
凭借着仅有的血性奋起反抗,但也是无谓的挣扎罢了,“东北王”张作霖硬是将其拿捏得死死的,屡次按在地上摩擦,实力的悬殊,也让满清几乎没有其他选择。满清阶层的彻底腐化也让所有的幻想化为泡影,即使满清成功退居关外,也难免不会有人找麻烦,皇室的威严是一方面。但是终究自身实力才最硬气,权衡利弊再三,满清皇室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属实是无奈之举。
当然他们也渴望建立北清政权,但是不仅要面对其他势力的围追堵截,还要在短时间内凝聚实力,属实不易,难得的机会一旦错过,历史将极少让你将功补过。